by  張瑋琦 副教授/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

全人圖二

長久以來,社會對農業與農村的否定,造成了鄉村人才外流、社群組織瓦解、農地不斷被變賣與開發、農業生產與生態及生活之間發生嚴重的斷裂。近年來,政府與民間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,在政策及宣傳上致力推動青年回農。漂鳥、築巢等計畫,提供有意回農者土地、經費及技術等多方面的協助,今已漸獲回響,在農業相關雜誌上,經常可以看到青年返鄉務農饒有成就的案例報導。然仔細了解,這些報導,仍以農二代回鄉接掌經營有成的家業者為多。但其實亦有不少非農家子弟,開始受農村生活型態及農業經營的新理念影響,而考慮「回農」。「回農」儼然成為當代顯學。 

「回農」大哉問 

近來,受到許多演講邀請之故,我開始思考到「回農」一詞的意義。「回農」是要回到哪裡?回到農業?亦或回到農村?而「農」指的是某種生計方式?或是某種生活空間? 

我認為農二代的「回農」,以回到農業生計方式的考量為多。但我也注意到非農家子弟從農,為「回農」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詮釋,也開創了不同的可能性。而這是因為這些「回農」的非農家子弟具有以下的共通性: 

1.缺乏農業專業背景: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來自非農業相關科系,家中也從來沒有人從事過農業,他們沒有農地、技術,甚至由於剛出社會就直接進入農業領域,連租農地的資金都相當缺乏。 

2.受反省農業影響深:他們反省現代化農業對環境、飲食安全和土地利用的影響,認為農業應以保護環境為優先,提供糧食生產為其次,資本累積更為次之。因此他們多支持自然農法或小型的有機農業,而非資本密集式的有機農業。 

3.嚮往農村生活:與其說他們選擇的是農業,不如說是農村生活。由於他們來自多元的學科背景,如:藝術、資訊、商學、社會科學等,對他們而言,選擇農村做為生活空間,往往是踏入「農業」的最大因素。他們在農村半農半X,一邊務農一邊創作、架網路幫農友賣菜或推動社會教育。 

嚴格說來,對他們而言,農務工作本身,不見得是一種「回歸」。稱他做「回農」並不恰當,他們的行為反而更像是一種「出走」,帶著創業的勇氣與傻勁,從高度壓迫的資本主義社會及都市生活型態中叛逃出來。 

馬克斯認為,資本主義的高度專業分工,將勞動曲解成強迫、疏離、毫無意義的勞動,人類成為「殘缺的怪物」,現代人生活在自我被分裂與異化的痛苦之中。如今,這些走入鄉村的人們,迫切希望從專業化的殘缺中解放出來,真實地參與自我日常生活所需物質之生產活動,並且透過這些生產活動,找回與他人相互依存的關係。這些青年們實踐的,正是馬克斯所倡議的「全人」( total man)或「真人」( real man)的概念──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獵人、漁夫、牧人及評論家,早上去打獵、下午去捕魚、傍晚牧牛、晚飯後成為評論家,任何人都能在任何他想發展的領域中得到成就,而不用為了成為某個領域的「專家」,卻抛棄了生產活動的真正意義與價值。 

回歸「全人」生活 

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,農村成為農業專業者的生產「空間」。然而在過去,農村是一個生活者的基地,而非純然的空間,人們因生活所需而在地方發展的各種生計活動,創造了其與環境、技術、器物、宗教、規範、習俗、交換及社群間的複雜關係。在這樣的關係裡,人們得以發揮多元的專才,經營多彩多姿的個人生活。而近年來,走入鄉村的青年們,正嘗試回歸此一「全人」生活。 

全人圖一  

 

例如:放棄工程師和設計師身份,轉換跑道的江映德、彭顯惠夫妻,來到宜蘭縣員山鄉學習農業生產,除了農務外,他們還租下舊穀倉,成立以書換菜的「小間書菜」二手書屋;自己擔任設計者,設計「小間米」於網路行銷。花蓮的「岡發芽工作室」,則是蔬菜廚人小岡與旅創歌手塘芽,旅居鹽寮實踐半農半x生活的場域,他們不定時舉辦「蔬食X音樂創作營」花蓮小旅行,以在地小農食材、結合音樂創作、背包客棧、打工換宿等,倡議用各自的專長與在地人發展出貼近生活的各種計畫,回歸簡樸生活。甫從中興大學生物管理研究所拿到碩士學位的沈茗瑋,回到家鄉埔里成立「回鄉菜舖子」,他不但自己學種菜,也跑市集擺攤、舉辦消費者體驗農事活動來幫小農賣菜,更擔任起記者的工作,跑遍全台採訪生產良食的小農,準備出版《台灣良食地圖》。 

 在老一輩的人生觀中,這些年輕人可能被視為「不務正業」,但透過馬克斯的眼光,我們可以理解,他們正將「成為全人」視為「正業」來經營,而他們的創意,以及在農村裡落地生根的努力,也開創了農村多彩的天空。  

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農村價值凋敝的過程,長久以來,我們從都會的價值來思考活化農村之路,卻忽視了農村的價值無法單純被化約為土地或農作物的價格,而必須用它是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或社群,是否足以讓人們適性發展其優美的個體性( individualism)來衡量。走過現代化,透過馬克斯的「舊理論」,我們看見未來農村的「新價值」──一種促發人們發展完整自我的美好社會。而在此一「回歸」中,非農背景的青年所擁有的多元技能,對開拓農村新的社會關係網絡、活化農村生命力,具有正向的意義。  

讓我們張開雙手,歡迎新的世代回到農村生活,回歸人性、回歸關懷,以及回歸生活者自主的社會!  《完》

2014青年農民電子報V2完整版pdf下載(5MB) http://goo.gl/CtJudY

【全國青農派對FB專頁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amyoungfarmer

【農推二三事FB專頁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griculture234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全國青農派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